欢迎来到 玖玖玖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全国咨询热线:0793-986621
这样虚度时光,才是真正的放假。
  来源:玖玖玖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更新时间:2023-12-08 01:45:02

原标题 :这样虚度时光 ,样虚才是度时的放真正的放假。

好消息!真正恭喜大家终于熬过长假前的样虚最后一个工作日,迎来八天国庆黄金周。度时的放

坏消息!真正你的样虚假期要是「度过」的方式不对 ,不仅得不到身心上的度时的放放松 ,还有可能会「越玩越累」。真正

不信来看看下面几种情况是样虚不是你:

提前一个月方案了一趟行程满满当当的旅行攻略  ,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度时的放争取把值得打卡的真正景点 、餐厅和游玩项目统统拿下——“白天徒步特种兵、样虚晚上批量P图器” ,度时的放最后一天归来时希望自己能在家里躺上半个月;

决定假期哪都不去,真正心说避开人流高峰还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出行花销(当然可能主要是因而懒) ,于是宅在家里「吃 、睡 、刷手机、点外卖... ...」如此循环往复 、昼夜颠倒一周后 ,感觉头昏脑胀肌肉无力 ,外加深深的空虚;

费老鼻子劲才抢到回家的高铁 ,好容易折腾到家进门就赶上家庭聚会,被亲戚们围坐着灵魂拷问 :啥时候处对象 、再不生孩子来不及啦... ...在家懒床的第三天被爹妈嫌弃,出门和同学聚会别人都是拖家带口显得自己格格不入 ,心想早知道就不该回来;

充电党发誓要趁着别人都出去享乐的大好时机,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信誓旦旦制定了一套八天图书馆阅读+健身游泳组合拳schedule,成果第一天就睡到中午  ,硬撑着去图书馆坐了2小时  ,中间刷了1小时手机,晚上炫了顿火锅以缓解内心摆烂的自责... ...

以上几种典型的因过度方案、不良生活作息 、人际压力等带来的隐形疲劳和焦虑 ,往往正是毁掉许多人长假憧憬的罪魁祸首 。

而那些真正能在假期玩得尽兴并得到全身心放松的人,其实都做对了一件小事 ,那就是——虚度时光!

展开全文

虚度时光≠什么都不做,

而是一种享受闲暇的状态

你可能会说  ,难得的假期不抓紧时间玩或者干点有意义的事 ,干嘛要用来虚度呢 ?

虚度时光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或是发呆   ,而是一种专注于休闲并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的状态:

可以是听着爵士乐窝在自己的懒人沙发里抖腿;

照着菜谱腌制一碗大鸡腿流口水;

在车上望着窗外的风景;

陪着家人漫无目的地说说话;

或者你仅仅是看着天上的星星想象下一次的旅行  。

此时你的身心是放空的,而不是被手机里的信息、短视频或是接下来的行程安排牵动着。你脱离了原来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和判断的工作状态 ,高速运转的大脑终于在虚度时光中放慢了节奏,获得了喘息。

研究发现,专注于休闲并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就能有效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Trenberth & Dewe, 2002)  。

尤其是假期前突增的工作量已经消耗掉了我们大量的身心能量 ,让我们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  ,要是假期依然被各种需要费神的事情填满,没有放空的时间,紧绷感也会在我们的身体里延续下去,让我们动不动就为一点儿小的不顺心倍感烦躁。

而虚度时光恰恰有助于我们恢复精神状态,因而它给了我们关注自我内心的机遇和空间(Kets de Vries, 2014) 。

因此,想要过好这个假期  ,像计划怎样玩一致计划虚度、放松是必不可少的 。仅仅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从工作压力 、生活烦恼中脱钩  ,打破原本紧绷的状态,好好照顾自己的感受 ,让身心状态回归平稳从容 。

如何更好地虚度时光?

其实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学会不带目的性地去放松 。不去刻意地做一点儿看起来能让旅行更充实但其实会让你不舒服的事情 。例如,你可能不那么喜欢吃甜品  ,那么就没必要跑去打卡某家网红甜品店 ,像装点履历表一致发朋友圈,仅仅会在收获点赞之后感到莫名的空虚。

真正能让人放松的旅行方式 ,必定不是赶行程打卡景点,而是感受到自己正在“虚度时光”(Foley, 2017)。当你放下功利心态 ,不再纠结休假的“目标” ,而是在当下放松身心,你才能够更自在地享受闲暇 。

除此以外  ,想要获得真正充分的休息,你还需要确保做到以下这6点:

1)身体休息(physical rest)🌳

并不是静止不动 ,身体就能获得休息 。有一则研究发现 ,休息时  ,相比那些动来动去的人,那些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久坐的人们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Hallgren et al., 2020)。

因此,建议假期打算宅家的朋友还是尽量多动动。这不是说你必定要进行剧烈的运动 ,你完全可以仅仅是漫无目的地在小区里散散步,或是逛逛菜市场随意采购一番 。

在屁股离开支撑 、脖子不再前伸的时候 ,你会在肌肉的松弛和紧张中找回对外界更细微的感知——这也是虚度时光的意外收获。

2)感官休息(sensory rest)🙈

上班时 ,明亮的白炽灯 、嘈杂的办公室和滔滔不绝的汇报导致我们的眼睛  、耳朵、嘴巴和鼻子等都在和我们一起辛勤工作 ,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消耗着身体的能量 。

因此 ,刻意剥夺感官体验 ,可以减轻外部信息和刺激带来的负担 ,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

例如 ,你可以刻意关掉手机一小段时间,来抑制住你动不动就刷朋友圈的冲动 ,让眼睛远离蓝光的照射;要是有长时间车程需要度过 ,你可以给自己戴上耳塞和眼罩,让五官在黑暗和沉静中度过一段无人打扰的时光 。

还有一点 ,那就是尽量放慢你说话的语速,降低语调,你会在自己慢悠悠的声音中放松下来。

3)情绪休息(emotional rest)

大多数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存在必定程度的压抑情绪的情况 。研究显示,觉察自己情绪,释放自己真实的感受 ,而不是压抑、回避情绪,能够让我们从压力中得到恢复。

你可以将之前想说但说不出口的话全部写下来,发一条仅自己可可见的朋友圈;或者对着山谷呐喊 ,发泄心里压抑已久的情绪;还可以找一个陌生的树洞将埋藏已久的心事全部说出来。

重要的是你不用再装扮自己的情绪 ,可以随心所欲地任它流淌。

4)认知休息(cognitive rest)

即让我们的“心理关机(mentally switching off)”  。要是我们的大脑在假期中仍然停不下对工作的思考和担忧,即便没有加班,我们也会感到十分劳累 。

心流(mental flow)状态能够将大脑从海量的认知工作中解救出来 ,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  ,忘记自己在哪里,忘记生活中的烦恼……

如何进入心流状态?你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入手。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在旅程中哼唱几首你最熟悉的歌曲;回家探亲的朋友可以和家人打打麻将 ,娱乐一下。总之 ,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我们会非常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5)社交休息(social rest)

这里所说的“社交休息”可不是要停止社交的意思 ,而是说停止那些让你觉得累的社交,开展一点儿能够让你恢复能量的社交 。

例如说,和信任 、熟悉的朋友或家人,或者是小动物待在一起,还可以给好久不可见的朋友打一个长长的电话 ,仅仅要是能让你感到放松和安全的 ,都是能让你恢复能量的社交 。

6)精神休息(spiritual rest)

自然环境能够带给我们最好的精神休息 ,脱离紧张状态 。

大峡谷  、海洋 、瀑布 、星空 ,以重大而震撼的美,唤起我们内心对宇宙的敬畏;嫩芽、小野花 、蚂蚁 、蜗牛,渺小却充满力量,让我们看可见生命最原始的惊奇。这些时候 ,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深层次的“被治愈感” 。超越了平凡的日常,我们和整个自然世界产生精神连接,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

不出远门的话,也可以选择观看大自然纪录片,你同样会在画面中感受到万物的奇妙和世界的广阔。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放假回来的工作和麻烦事 ,就留给放假结束再烦恼吧,你值得在这个假期得到久违的享乐和全身心的放松。

References:

Bennett, A. A., Bakker, A. B., & Field, J. G. (2018). Recovery from work‐related effort: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9(3), 262-275.

Jacobson,E. (1976). You Must Relax. London, LN: Souvenir Press Ltd.

Kim, S., Park, Y., & Headrick, L. (2018). Daily micro-breaks and job performance: General work engagement as a cross-level moderat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3(7), 772-786.

Tonietto, G. N., Malkoc, S. A., Reczek, R. W., & Norton, M. I. (2021). Viewing leisure as wasteful undermines enjoy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7.

Foley, C. (2017). The art of wasting time: sociability, friendship, community and holidays. Leisure Studies, 36(1), 1-20.

Hallgren, M., Owen, N., Vancampfort, D., Dunstan, D. W., Wallin, P., Andersson, G., & Ekblom-Bak, E. (2020). Associations of sedentary behavior in leisure and occupational contexts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reventive medicine, 133, 106021.

Keinan, A., & Kivetz, R. (2011). Productivity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ollectabl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6), 935-950.

Keinan, A., Kivetz, R., & Netzer, O. (2016). The functional alibi.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1(4), 479-496.

Kets de Vries, M. F. (2014). Doing nothing and nothing to do: The hidden value of empty time and boredom.

Kuroda, S., & Yamamoto, I. (2019). Why do people overwork at the risk of impairing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5), 1519-1538.

Ritter, S. M., & Dijksterhuis, A. (2014). Creativity—the unconscious foundations of the incubation period.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8, 215-224.

Teigen, K. H. (1994). Yerkes-Dodson: A law for all seasons. Theory & Psychology, 4(4), 525-547.

Trenberth, L., & Dewe, P. (2002).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as a means of coping with work related str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5(1), 59-72.

图片源自网络 ,侵权请联系  。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地址:静乐

电话:0783-987641

传真:0781-987030

邮箱:yijinhuoluoqi1037@163.com

0.1491

Copyright © 2023 Powered by 玖玖玖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sitemap